图为光村银滩戴浅蓝色脚旗勺嘴鹬。 罗理想 摄
海南越冬水鸟调查从2003年开始,已连续开展20年,是海南省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鸟类监测活动。2023年1月6日至8日,海南观鸟会与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共同组织开展2023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
据介绍,今年共有34人参与调查,调查队员主要由海南观鸟会骨干成员和各湿地保护地的鸟类监测人员组成,他们分成14个调查小组对全岛60个沿海主要水鸟分布区开展同步调查,基本上涵盖海南沿海(不含三沙市)已知的主要水鸟栖息地。
图为黑脸琵鹭。 罗理想 摄此次调查共记录到水鸟71种32036只,是历年海南越冬水鸟调查中记录到水鸟物种数量最多(与去年持平)和数量较多的一年。其中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4种:勺嘴鹬,黑脸琵鹭,小青脚鹬,黄嘴白鹭;国家二级保护野生鸟类10种:栗树鸭、紫水鸡、水雉、白腰杓鹬、翻石鹬、大滨鹬、阔嘴鹬、大凤头燕鸥、岩鹭、白琵鹭。
图为黑脸琵鹭。 陈正平 摄调查队在儋州湾和儋州光村银滩共记录到4只勺嘴鹬,其中光村银滩是首次发现勺嘴鹬越冬。在光村银滩发现的勺嘴鹬戴有浅蓝色旗标,这是2017年前在俄罗斯楚科奇北部环志的。
调查记录到数量最多的鸟类物种为蒙古沙鸻,达到6766只,数量较多的还有白鹭、黑翅长脚鹬、环颈鸻等,它们是海南越冬水鸟的优势物种。
2023海南越冬水鸟调查。 调查队供图在海南的越冬水鸟栖息地中,记录到水鸟数量最多的是儋州湾,达到5582只;监测到水鸟种类最多的是海口东寨港,为35种;水鸟数量较多的区域还有文昌会文湿地、乐东莺歌海湿地、东方四必湾、儋州光村银滩以及临高和儋州交界的后水湾,这些地方为海南最主要的水鸟栖息地。(完)
400余件艺术作品诠释“两岸一家亲”****** 昨天上午,“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共展出400余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文学、书法、美术等方面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展览将开放至4月9日。 福建与台湾,在地缘、血缘、文化渊源等方面联系紧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安溪寮、福安里、泉州厝、兴化坑、永春陂、同安宅、龙岩庄等以福建漳州、泉州地名命名的台湾聚落,以及诏安、梅山等100多个闽台同名村镇,完整记录了福建先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轨迹。闽南话、氏族宗祠、布袋戏、妈祖信俗、闽南建筑等习俗与艺术形式,时时诉说着闽台同根的绵长柔情。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国博了解到,本次展览共分为4个部分。 序厅“同宗同源敦亲睦族”,通过族谱、家谱、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湾同胞带回的台湾土壤等展品与抽象的闽南红砖建筑结合,展现中华民族“重土恋家、重视血缘”的文化传统。 第一单元“海峡之音合韵千年”,通过南音、芗剧(歌仔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以及现代戏等戏曲形式,展现闽台语言同系,闽台人民通过共同的戏曲传统所表达出的情感联结。 第二单元“艺蕴天工小康大同”,围绕闽台共同的生活习惯、信俗等,结合两岸工匠、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民间工艺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展现闽台同根同源的展览主旨。 第三单元“妙笔生花写意中华”,通过文学、书法、绘画、漆画等艺术形式展现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地文化渊源深厚。 展品中,来自福建博物院的“江加走雕木偶头”显示了福建木偶戏的源远流长。木偶戏在福建落地发展出多样的表演形式,其中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与铁枝木偶并称“福建木偶三绝”。神奇绝妙的木偶表演技艺为福建赢得了“木偶之乡”的声誉。明清时期,木偶戏随着福建移民传播至台湾地区,成为联系两地人民文化和血缘亲情的重要载体。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