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个人信息保护司法防线******
□ 林楠特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非法收集、滥用、买卖、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尤其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日趋高发,给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带来不小挑战。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第35批共4件指导性案例,均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事案例,涉及人脸识别信息、居民身份证信息、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手机验证码等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范围、性质。
个人信息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安全感。近年来,我国不断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环节发力,为个人信息安全织密防护网。刑法特别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为严惩伸向公民个人信息的黑手提供了有力武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专门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
当前,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已不仅仅包括身份信息、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等,还扩展到手机通讯录、短信、网络账号及密码、购物记录、出行记录等,而法律本身具有原则性、概括性和滞后性特征。面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种类多样化,如何认定相关行为的性质、如何准确定罪量刑,既关系到法律的正确适用,也关系到公平正义的实现,更考验着司法机关的智慧。
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指导性案例,明确类案裁判规则,具有较强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如认定了人脸信息属于刑法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居民身份证信息整体均系敏感信息;将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验证码及对应手机号码出售给他人,情节严重的,依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等等。这些指导案例,既是司法机关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真实写照,也是生动的普法教材。
个人信息保护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期待司法机关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持续加大对相关违法犯罪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司法协作,更好顺应形势、用活法律,有力维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安全以及财产、人身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数字社会中的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实现与保护。
美国疫情再现激增之势,疫苗口罩仍是预防良方******
中新网1月16日电 据英国《卫报》当地时间15日报道,近日,由于假期的到来、防疫心态的松懈和新冠病毒的不断变异,新冠疫情再次席卷了美国,引起了病例数的激增。但佩戴口罩、注射疫苗等预防措施仍然行之有效。
资料图:美国纽约曼哈顿14街一处新冠病毒检测站为居民做检测。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分析显示,美国本次的病例激增是整个疫情期间激增速度最快的一次之一,但目前仍未达到峰值。在过去一周,因新冠疫情死亡的人数上升了44%,从截至1月4日当周的2705人上升到截至1月11日当周的3907人。
新罕布什尔州医疗保健协会主席布兰登·威廉姆斯称,目前医院已达到最大容量。他表示:“无法确定此次激增的发展轨迹,但情况十分令人担忧。”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计,奥密克戎亚变体BQ.1.1和BQ.1以及快速传播的XBB.1.5导致了大多数感染病例。数据显示,美国东北地区超过80%的病例都由XBB.1.5毒株引起。
XBB.1.5毒株因其极高的传播性和逃避某些抗体的能力而引发关注。专家表示,接种二价新冠疫苗、佩戴口罩、通风、服用抗病毒药物等措施对于遏制疫情的传播仍然有效。
然而,马里兰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助理教授尼尔·赛加尔却表示,美国疫苗加强针的接种率“低得可怜”,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率也很低。面对冬季激增,美国在口罩、疫苗和检测方面的规定几乎没有恢复,这给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医学和传染病教授斯图尔特·雷称,加强针,尤其是升级后的二价加强针,在降低严重疾病和死亡风险方面非常有效。然而,据统计,在五岁以上的美国民众中,仅有15.4%的人接种了升级的加强针。
雷称:“如果人们及时接种疫苗,那么一些严重的病例至少在某些程度上可以避免,因为接种疫苗仍是获得免疫力的最安全的方式。”他表示,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反复感染新冠会增加短期和长期并发症的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问题等。
报道称,由于官员传达的信息不准确,许多美国民众甚至可能还未意识到美国的病例数正在激增。面对新一轮疫情的肆虐,人们仍然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